top of page

反毒首重降低市場需求

作者:林達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 法律政策顧問

我檢察官生涯中最嫻熟的一直是緝毒,曾協助北檢建置可比對情資的毒品資料庫,也承辦過製毒、走私、大盤與中小盤毒販案件。三年緝毒工作後,我轉往執行科負責發監,這個階段我發現吸毒人口佔了入監的最大宗。好奇心驅使之下,在接下來的一年,我訪談了將近120名各類吸毒人口。我訪談他們的生活背景、吸毒原因和毒品市場,試圖找出戒毒的辦法。隨著訪談人數的增加,我逐漸發現這個領域和我原本的認知有很大的差距,最後甚至顛覆了我的觀念,懲戒式的強力緝毒如果沒有搭配修復式的戒毒,只會讓毒品更加擴散,陷入我們已經看到的高再犯率與惡性循環。


要務實的解決毒品問題,應該將毒品分為供給市場與需求市場。緝毒是為了斬斷供給市場,戒毒則是為了降低需求市場,兩者不可偏廢。但我國只注重緝毒,且重兵集結於查緝大盤,政策也傾向查緝大盤,破獲大盤有緝毒獎金,破大案者可獲選緝毒英雄,記功嘉獎更容易,新聞畫面有大批毒品更吸睛,這些都是一種鼓勵的誘因。但是三十年下來,毒品不僅沒有減少,反而更加氾濫,可見政策需要檢討。單以市場價格來說,偶爾破獲大盤並沒有讓價格明顯上升,就算發生波動也很快回穩,而且毒品種類太多很容易替代。事實上,需求永遠都在,大盤偶爾被沒收是預期損失,早已被毒販給內化為交易成本。


禁止象牙交易,我們會說「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道理很簡單。可是,如果政府想要禁絕魚翅,不思減少民眾吃魚翅的習慣,坐視餐廳和宴席大啖魚翅,卻一昧派海巡去抓漁民走私,抓到以後在碼頭上,把大批魚翅擺開供記者拍照,這樣的做法能有甚麼效果呢?殺頭的生意有人做,抓了一個漁民還有千千萬萬個漁民。正確的作法,當然應該是降低消費需求市場。


降低消費需求市場,除了基本的反毒教育以外,實務上有兩條路徑,第一條是加強查緝小盤,破壞最底層的直接交易關係,並且讓剛萌芽的吸毒者受到威嚇而減少施用。近五年來,檢方建置毒品資料庫就是這種策略開始出線,但因為缺乏配套,導致成效不彰。例如,警方對於查緝中小盤的績效功獎相對少,檢方也因案件小、案量多而難以積極,再加上聲請監聽困難等障礙,都阻礙了這個策略的落實。最嚴重的是,小盤與施用者抓太多,監獄爆滿,更讓檢察官因此卻步。


其實最重要的是另一條路徑,對現存吸毒者輔導戒毒。吸毒者猶如社會的癌細胞,都是因為體質環境惡化,才讓細胞從健康轉為惡性。癌細胞當然要殺,一昧殺有時反而擴散更快,應該想辦法讓體質恢復,癌細胞活不下去,甚至轉化回健康細胞。我曾訪談過很多海洛因毒犯,他們會吸毒經常是一種悲慘境況下的結果。把人關進監獄暫時隔離毒品,並沒有解決悲慘境況,出獄後更慘只能繼續選擇毒品。


我認為,現階段理想模式是刑法保安處分的戒癮治療,在刑法後盾下轉介治療,如拒絕配合則轉往戒治所,嚴重者才進入監獄。目前檢方緩起訴戒癮治療就是這個模式,但是由於衛福部、法務部事權切割,中央與地方聯繫失調,各縣市政府毒防中心也難以發揮實際效用,戒毒工作經常淪為報表統計。最嚴重的是,行政院投入戒毒資源嚴重不足,所有關愛都放在緝毒上。


三十年來的毒品戰爭,成效顯然有限。這並不是我們做錯甚麼,包括我在內也非常認真投入,問題是我們只做了緝毒這一半,少做了戒毒那一半。毒品政策攸關司法效能與矯正資源,我衷心期盼本次司改國是會議能把目光引到修復式的戒癮治療上,長遠的解決毒品問題。


(原文刊載於:2017年3月15日,蘋果日報論壇)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