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會率團參訪紐約市皇后區處遇法庭,與Marcia P. Hirsch法官交流
本會於2023年7月6日,由顧問林達檢察官、副秘書長劉佳穎律師,以及白茉雅研究員率團前往紐約市,參訪坐落於紐約市皇后區最高法院的處遇法庭,觀察開庭活動並與Marcia P. Hirsch法官深入交流。本此參訪行程之目標有二,第一,親自前往瞭解皇后區處遇法庭的運作方式,借鏡其成功的處遇經驗;第二,拓展本會與毒品領域專業人士的國際交流,尋求未來進一步的合作機會。
紐約市皇后區處遇法庭目前的服務項目包括毒品轉向、精神衛生、毒駕,以及退伍軍人的處遇計劃,由於Marcia P. Hirsch法官已在此服務超過18年,因此在法院監督及誡命個案參與處遇方面擁有豐富的實務經驗。本會代表團成員非常榮幸受邀坐在陪審席,就如Hirsch法官所說的,藉此可以更深入瞭解法官日常的聽審過程,並且“see a little bit of everything” ,而這其中也包括個案無法親自出席而線上進行的聽審程序。
在陪審席上,本會成員實際參與Hirsch法官與每位個案的溝通過程。Hirsch法官並非制式的下達裁定或相信辯護律師會審查法庭程序的細節而較為被動,相反的,Hirsch法官非常投入,在聽審程序中注視著每一位個案,並詢問:「X先生,你最近過得如何?你的處遇計畫進展的如何?你回去上班了嗎?你下一步的計劃是什麼呢?你在空閒時間都做些什麼呢?你是否遠離了「舊朋友、舊地點、舊處境?」這些問題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因為在每次出庭前,Hirsch法官都會向法庭的團隊索取必要的資料。從而當被告出庭時,法官基本上都已經知道所有的細節,包括尿液檢測結果、參加處遇計劃的出席紀錄、處遇人員的擔憂,甚至包括個案成為其他處遇個案的籃球教練這些細節。由於案件從開始到結束都是由Hirsch法官負責,因此他真正了解個案的情況,而個案也了解他。透過定期將個案帶回法庭聽審,Hirsch法官對個案展示出他對於案件的關心,且密切關注被告的遵守情況。
參訪的當天早上,Hirsch法官對一位終於要從計劃中結業的個案感到驕傲,她親切地問個案:「你今天準備好離開我們了嗎?」接著她問:「你還記得上次你來這裡的時候嗎?過了一段時間後你回來了,你說儘管判刑吧,我不想待在這裡。所以自那時以來你的生活有怎樣的轉變?」她很高興聽到被告說,正是計劃和法庭團隊的持續支持使他重回正軌,幫助他重新建立與親人的信任關係,使他戒毒並保持清醒。對此,Hirsch法官再次對個案表示肯定:「我很高興你願意給處遇計劃一個機會,事實上你也付出了非常多的努力。」
對於表現良好的個案,Hirsch法官從來不吝於給予鼓勵,但對於那些屢次失敗的個案,她則會稍微嚴厲。其中一位個案未遵守處遇計劃的要求,遭到持槍的重罪指控而再次被捕,迫使Hirsch法官不得不終止他的處遇計劃,並判處一年的監禁刑。在審閱完案件資料後,Hirsch法官堅定地問個案:「在我宣讀判決之前,你有沒有想發表的意見?」最終在被告不積極參與且保持沉默的情形下結束了此案件。Hirsch法官最後向個案說:「希望你在監禁期間,能善加利用提供給你的任何計劃,祝你好運,保重。」
審理程序結束後,Hirsch法官向我們解釋,這位被告在刑事體系中來來回回已超過4年,如果沒有這次的持槍指控,她是不會終止他的處遇計劃。「這是2019年的案子,你可以看到我們給了他很多時間與我們合作,只要願意與我們合作,我們會繼續將他留在這裡。」她冷靜地說道。終止計劃實際上是一個協作式的決定,不僅僅是Hirsch法官,而是這個案件中的所有團隊成員都對個案的表現感到失望和沮喪,最終共同做出的艱難決定。
以上僅是本會此次參與法庭聆訊的部分內容,然而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內,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皇后區處遇法庭發揮的成效,除了促進法院對個案資訊的掌握、監督個案與服務提供者,更為法院引進新的處遇資源和機會。最重要的是,我們可以看到,一位問題解決型法官不僅僅是被動根據事實做出判決的人,而是審理程序的積極參與者,試圖客觀而巧妙地支持個案走上康復之路。這些正是本會希望逐步借鏡並推廣至台灣司法體系的制度。